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专业市场  > 正文

贵州南猛村:今夜芦笙响起-报道

日期:2023-05-30 14:31:03 来源:中国旅游报


(资料图)

原标题:秋季“村晚”示范展示点·贵州省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

今夜芦笙响起

一阵轻雨后,大山增添了几分清幽。轿车在盘山公路上转过几道山弯,越过一个山坳,贵州雷山南猛村尽现眼底,只见梯田里的秧苗墨绿如染,木楼上的青瓦起伏如鳞。

南猛村的梯田层层叠叠,如一卷偌大的画轴依着山势渐次展开,水田里的秧苗,被山风侍弄得绿意荡漾。散落在大山间的苗家吊脚楼,一律的穿斗结构、青瓦覆盖,或三五幢连缀成景,或独幢紧依山岩。梯田与木楼相互映衬,是木楼点缀了梯田,还是梯田装饰了木楼?在这座大山拥抱着的古寨里,两者都是主角,谁也不逊色一分。

一阵芦笙乐声不知从哪家木楼飘来,悠扬悦耳,牵人心魂。我顺着一条青石满铺的小路循声觅去,穿过几幢木楼,来到一座竹篱环绕的吊脚楼前。抬头望去,只见一位身着青色传统服装的苗家青年正在二楼吹奏芦笙,神情投入,声韵动人。看到我,他腼腆地放下芦笙,俯身在木栏上与我说起话来。原来,他正在为晚上的芦笙表演做准备。

南猛村由南猛、杨柳、也雄三个自然寨子组成,现有人口近1000人,其中李、杨、余、张诸姓已在此繁衍了40多代人1000多年。清咸丰、同治年间,南猛苗民揭举义旗反清抗暴,清军征战18年才将其平定。至今寨中保存完好的战壕、围墙、马道等,沧桑斑驳,栉风沐雨,记载了南猛先民的坚韧和悲壮。

如今硝烟远去,南猛村已成为著名的“芦笙舞之乡”。村民自家制作芦笙,跳芦笙舞,其中“斗鸡舞”“斗雀舞”“滚山球”等是南猛苗家的经典舞蹈,曾多次亮相国际舞台。1957年,南猛村被原文化部授予“芦笙舞艺术之乡”称号。2010年,南猛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传承基地。

在一行暮归的白鹭中,夜色渐渐四合。星光下,篝火欢腾起来,瞬间把南猛村的夏夜点燃。一群壮硕的苗族青年穿着夸张的阔裤,套上贴身对襟短衣,吹起多管芦笙围火而舞。他们的双脚随着节奏不停交替独立,不时来一个就地旋转或大幅后仰,劲爆的舞姿赢得阵阵掌声。在“噼噼啪啪”的篝火声中,苗家男子劲舞吹笙,飘舞的衣袂和腰带、胸膛上滚动的汗珠,让南猛村的夜晚饱满丰富。芦笙吹罢歌声起,十多位身着交领上衣百褶裙的苗家姑娘,唱起天籁般的民歌围火狂欢,服饰上绣的荷花、蝴蝶、鱼纹在篝火的映照下十分醒目,呼之欲出。她们大方地拉上小伙子们的手,围着篝火边舞边歌。受此感染,游客们也纷纷拥上去,手拉手肩并肩,与火光一起、与星光一起跳起来唱起来。

夜深了,大家才意犹未尽地散去。我毫无睡意,披着星光往暖色灯火包裹的古寨深处走去。在寨子拐弯处,一家用杉树皮盖顶的别致木房吸引了我。敲门进去,只见身着苗装的一家人正围桌而坐,满屋温馨。我定睛一看,主人竟是刚才吹芦笙的领队。在他的热情相邀中,我接过一碗热腾腾的茶水坐下,话题直奔他身边的芦笙。于是,他告诉了我一个如芦笙一样动听的传说:告且、告当,两位苗族的祖先造出太阳和月亮后,从天公那里借来谷种撒在田里,可是每年的收成很低,难以果腹。一天,告且、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,扎成一排后放在嘴边一吹,竟发出奇妙悠扬的声音。田里的稻谷听后,神奇地茁壮生长,收获丰硕。此后,南猛苗家不再饿肚子,每逢春耕秋收或喜庆日子,都会聚在一起吹起竹管感恩天地,这就是今天南猛村苗家芦笙的由来。南猛村遇见芦笙,注定是一场美妙的邂逅。发展至今,南猛村已有芦笙曲目50多首、芦笙舞30多种。

在这个夏日的夜晚,一碗浓茶、一个传说,注定让我亢奋一夜。我走出苗家后,在一条石板小路的牵引下穿寨而过,来到寨外。此时,四野静如童话,满天星光正搂着古寨安然入睡,只有路边开得正欢的月季花还没睡去,顺山流淌的小溪还没睡去。还有此起彼伏的蛙声也没睡去,时高时低,时急时徐,宛如一曲别有风情的芦笙恋歌,正在南猛村的夜晚深情响起。(胡启涌)

标签:

推荐